裝配線上,螺絲鎖完后看似一切正常,可過了 24 小時、48 小時,甚至一周后,扭矩悄悄掉了 5 %、10 %,塑料柱開始發(fā)白、密封圈開始滲水——這就是“扭矩衰減”。它不是質量問題,而是材料蠕變、接觸面沉降、應力松弛的必然物理過程。如何把衰減控制在安全閾值以內(nèi),成為軟連接(塑料、橡膠、鋁合金薄壁等)裝配的頭號難題。
扭矩衰減的三大元兇:
材料蠕變:塑料、橡膠在持續(xù)應力下分子鏈滑移,軸向力隨時間下降;
接觸面沉降:表面粗糙峰被壓平,實際夾緊長度縮短;
溫度循環(huán):熱脹冷縮使預緊力周期性波動,加速松弛。
而“一次擰到底”的傳統(tǒng)擰緊方式把全部能量瞬間壓入連接副,彈性應變高度集中,蠕變窗口被放大導致扭矩衰減,降低擰緊鎖付質量。
丹尼克爾智能電批通常通過優(yōu)化擰緊工藝方式處理,采用多步擰緊法,在擰緊過程中設置多個階段,如60%、80%、100%目標扭矩,并在每個階段之間適當停頓,以釋放彈性應變,降低扭矩衰減。
同時將每顆擰緊螺絲的“階段扭矩/角度/時間”打包上傳 MES,形成可追溯的“衰減檔案”。
調(diào)取數(shù)據(jù)與當前扭矩比對,快速判定衰減是否超標。
扭矩衰減不是魔鬼,而是被忽視的變量。用多步擰緊釋放彈性應變,用數(shù)據(jù)閉環(huán)鎖定長期可靠性——丹尼克爾讓每一顆螺絲擰緊都經(jīng)得起時間的考驗。